序言
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,只有通过清晰的规范,才能确保信息在收集、整理、使用和传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高效发挥价值。
本蓝皮书即是为此目标而制定的一套统一标准,并以PARA 模型、生命周期视角与演进式治理为指导思想,致力于构建一个既灵活又严谨的知识管理体系。
宗旨
本规范旨在解决以下核心问题:
- 可发现性:所有笔记都能通过一致的命名、标签和索引被快速找到,无论是近期创建还是多年沉淀。
- 可重用性:每条信息都经过清晰的分类与关联,方便在不同项目、主题、领域中反复引用、复用。
- 可演化性:知识随着时间更新演进,笔记的状态、版本、上下文都能被追溯和完善,避免信息孤岛与遗忘。
- 可协作性:既支持个人第二大脑的高效使用,也支持团队共享与多角色参与,通过元数据、版本控制、权限管理保障协同质量。
通过统一规范,既保障个人使用的简洁高效,也支持团队场景的协作和长期维护。
指导思想
本蓝皮书在设计上,秉持以下三大原则:
- 框架先行,细节渐进:先确立清晰的分区与命名逻辑(PARA 模型),再通过实践逐步丰富标签、元数据和模板。先搭好骨架,再养成肌肉。
- 生命周期视角:所有信息都视为从收集(Capture)—整理(Curate)—创造(Create)—连接(Connect)—归档(Archive) 的流动过程,避免写完即弃。
- 可验证与可改进:所有规范应当具备可衡量的执行标准(如清理率、分类率、链接密度),并在使用中迭代优化。
适用范围
本蓝皮书适用于以下 Obsidian 知识库核心组件与工作流:
- Markdown 笔记:所有日常记录、项目文档、读书笔记、会议纪要、研究备忘等。
- YAML 元数据:用于描述笔记属性(状态、责任人、版本、隐私级别、标签等),支撑自动化管理、进度追踪与权限控制。
- 目录与命名规范:所有文件与文件夹应遵循**PARA 分区(Projects、Areas、Resources、Archive)**及统一命名规则(见后续章节),确保跨平台一致性。
- 附件管理:图片、PDF、音频、视频及其他二进制文件的命名、存储、引用方式。
- 脚本与自动化工具:包括 Templater 模板、Dataview 查询、批量操作脚本(如 Inbox 清理、状态审计)、Git 同步钩子等。
- 插件配置:所有核心插件(如 Dataview、Templater、Git 等)的启用、版本管理、配置文件标准。
- 版本控制与安全措施:Git 同步策略、加密流程、访问控制、审计日志。
简而言之,凡是与 Obsidian 知识库全生命周期相关的内容,均在本蓝皮书约束范围之内。
派生规范
考虑到不同使用者(如个人与团队)、不同领域(科研、产品、写作)在实践中存在差异,本蓝皮书引入派生规范机制,以兼顾统一性与灵活性。
规则如下:
- 最高准则:蓝皮书为全局通用最高规范,所有笔记和操作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(可发现性、可重用性、可演化性、可协作性)。
- 领域派生规范:在蓝皮书框架下,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细化规范,
- 继承与冲突处理:派生规范不得与蓝皮书核心原则相抵触。如出现冲突,建议以蓝皮书为准。
- 修订与演进:蓝皮书及派生规范均需通过标准化流程(提案、评审、版本发布)进行修订。
核心价值观
本蓝皮书倡导以下价值观:
- 透明性:所有笔记和变更都可被追溯和解释。
- 一致性:无论个人或团队,始终遵循统一的结构与命名约定。
- 简洁性: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,确保长期可维护性。
- 灵活性:通过派生规范与元数据,兼容不同场景和偏好。
- 进化性:鼓励持续完善,拥抱新工具(如 AI 自动标注、智能推荐、去中心化存储)。
目录与命名
目录与命名的本质,是用一致的结构和语义为笔记赋予位置与上下文,让内容在海量积累中始终可发现、可组合、可迁移。
良好的目录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分类法,而是一种帮助人和机器理解知识边界与关系的长期约定。通过清晰、有限、统一的命名与层级规则,知识库才能在扩展中保持有序,而非退化为混沌的信息堆。
核心理念
- 层级清晰,语义明确:每一层目录都应表达唯一且清晰的概念,禁止混用主题、类型、时间等不同分类维度,确保路径在任何场景下都能一眼理解其含义。
- 编号驱动与命名规范:所有目录和文件应采用两位编号 + kebab case命名方式,既能保证在多系统下排序一致,又提升可读性和脚本兼容性,避免因空格或大小写导致的问题。
- 有限层级:目录深度建议不超过三层,防止路径冗长、迁移复杂和协作混乱。如需更细粒度的分类,优先通过标签或索引笔记而非增加层级。
- 可迁移性与稳定性:命名与目录应保持跨平台和跨工具的兼容性,避免依赖特定软件或插件的私有逻辑,保障在不同环境下长期可用。
- 演进与治理机制:目录结构和命名规范不是静态的,应定期审视与优化,确保在知识库成长时依然贴合实际使用需求,并保留向后兼容性。
目录规范
根目录采用数字编号 + 主题分组的命名方式,确保分类清晰、顺序一致,并便于未来扩展和维护。
.
├── 00-knowledge # 知识体系、风格指南、方法论
├── 10-formal-sciences # 数理科学
├── 16-computer-science # 计算机科学
├── 20-natural-sciences # 自然科学
├── 30-social-sciences # 社会科学
├── 40-professional # 职业技能
├── 50-personal # 个人生活
├── 60-writing # 写作产出
├── 70-future # 前沿探索
├── 80-project # 项目与任务
├── 90-obsidian # Obsidian 配置与模板
├── 91-attachments # 附件(图片、音视频)
├── 92-archive # 历史归档
├── 99-inbox # 临时收集
└── README.md # 仓库说明
设计原则
一级目录建议使用整十编号优先(如 10-
、20-
、30-
),为后续新增分类预留编号区间。
例如:16-computer-science
源自 10-formal-sciences
拆分,如果未来需要细分,可在 11-19
范围内插入新目录。同理,若 40-professional
下需增加细分类,可使用 41-
、42-
等编号。
命名规范
为确保文件可预测、可检索、便于长期维护,务必遵循以下通用规则:
通用规范
规则 | 说明 |
---|---|
小写字母 | 仅使用 a-z 、0-9 和短横线 - |
不含空格 | 所有空格统一替换为短横线 - |
无特殊字符 | 禁用 _ 、# 、@ 、& 等特殊符号 |
可读性优先 | 避免不必要的缩写,保持清晰、直观 |
日期格式 | YYYY-MM-DD 或 YYYY-MM-DDTHH:mm:ssZ |
命名要素
要素 | 说明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大小写 | 文件名全部使用小写字母 | zettelkasten-methodology-core.md |
分隔符 | 统一采用短横线 - 作为分隔符 | python-virtualenv-overview.md |
短标识(slug) | 无日期的主题材料需使用简短标识,清晰表达主题及关键词 | zettelkasten-methodology-core.md |
字符限制 | 文件名建议 ≤ 100 字符,slug 建议 ≤ 20 字符 | 遵循上述示例 |
元数据与 YAML
元数据的本质,是为笔记赋予机器可读的身份与语义,让其从纯文本演化为结构化、可计算的知识单元。通过 YAML Frontmatter,笔记不仅具备人类可读性,还能支持高效检索、自动分类、智能推荐和生命周期管理。
一个规范、演进的元数据体系,是任何第二大脑系统长期可扩展性的关键保障。
核心理念
- 结构化信息:元数据将笔记从无结构文本提升为带结构的数据容器,让自动化工具(如 Dataview、Templater、搜索脚本)能够可靠地解析、处理与重组内容。
- 多维度索引:YAML 字段支持按主题、日期、状态、隐私级别等多维度快速筛选和聚合,让笔记在海量内容中保持可发现性。
- 语义可演化:元数据体系应随着知识库的发展不断演化:在保持向后兼容的前提下,逐步拓展新字段和约定,适配更多业务和使用场景。
- 一致性与标准化:所有笔记应遵循统一的元数据字段、命名规范和数据格式,避免因随意扩展导致的语义混乱与工具解析失败。
- 最小必要集:元数据应保持简洁,只包含当前必需的字段,避免冗余和复杂性;每新增一个字段都需明确其使用场景和维护责任。
核心字段
字段 | 作用 | 必须性 |
---|---|---|
slug | 永久 ID | ✅ |
title | 可读标题 | ✅ |
tags | 标签类型 | ✅ |
status | 生命周期 | ✅ |
updated | 时间戳 | ✅ |
review | 复审日期 | ⚙️ |
author | 作者数组 | ⚙️ |
privacy | 权限级别 | ⚙️ |
source | 信息来源 | 🌱 |
related | 关联笔记 | 🌱 |
字段规范
字段 | 类型 | 格式 / 可选值 | 说明 | 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slug | string | ^[a-z0-9\-]{3,80}$ (全小写、连字符) | 永久唯一 ID | deep-work-notes |
title | string | 1–160 字符,不含首尾空格 | 人类可读标题 |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|
tags | string[] | 每项:#分组/主题 ,最多 8 个 | 类型/主题标签 | ["#type/book", "#topic/focus"] |
status | enum | idea · draft · review · published · evergreen · archived | 生命周期阶段 | draft |
updated | datetime | ISO 日期:YYYY-MM-DD 或 YYYY-MM-DDTHH:mm:ssZ | 最近更新时间 | 2025-07-09T15:25:00Z |
review | date | ISO 日期:YYYY-MM-DD 或 YYYY-MM-DDTHH:mm:ssZ | 下次复审日期 | 2025-10-01 |
author | string[] | 每项 1–50 字符,最多 5 个 | 作者/责任人 | ["Cal Newport"] |
privacy | enum | public · internal · confidential | 权限级别 | internal |
source | string / object | 简写:book: 名称 或对象:book: 、url: | 信息来源 | book: Deep Work url: https://example.com |
related | link[] | Obsidian 内部链接格式:[[笔记ID]] ,最多 10 个 | 关联笔记 | ["[[focus-habits]]", "[[time-blocking]]"] |
标准模板示例
---
slug: deep-work-notes
title: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
tags:
- #type/book
- #topic/focus
status: draft
updated: 2025-07-09T15:25:00Z
review: 2025-10-01
author:
- Cal Newport
privacy: internal
source:
book: Deep Work
url: https://www.calnewport.com/books/deep-work/
related:
- [[focus-habits]]
- [[time-blocking]]
---
链接与引用
链接与引用的本质,是让知识在时空中产生可验证的关联。
链接是知识库的血管,引用是流动其中的血液,二者共同构建了跨笔记、跨主题、跨时间的结构化网络。只有当链接体系具备一致性、可追溯性与长期稳定性,个人或团队的知识管理系统才能演化为可计算、可发现的动态图谱。
核心理念
- 统一性:所有内部链接应统一使用
[[相对路径/文件名]]
格式,禁止混用绝对路径、裸文件名或扩展名,确保在多平台与多工具间稳定解析。 - 上下文清晰:每条引用都必须在正文交代出处与用意,避免出现孤立的悬空链接,让后续阅读和检索具备明确语义。
- 长期稳定性:链接应始终指向固定的文件名或锚点,文件改名需使用重命名并更新链接功能,保证历史引用不失效。
- 可检索性:链接命名应兼顾人类可读性与机器可检索性,支持 Dataview、Graph View 等工具查询;外部链接一律使用 Markdown 标准格式。
- 双向友好:当引用外部主题或关键笔记时,建议在目标笔记创建回链,形成双向链接,保持知识图谱的完整性与可探索性。
内部链接规范
绝对根目录相对路径
[[根目录/子目录/文件名]]
- 根目录起算:避免在不同文件夹层级出现多种相对标准
- 不得添加
.md
:兼容移动端、博客生成器 - 改名自动更新:务必开启
Settings ↦ Files & Links ↦ Automatically update links
或使用 Advanced URI 批量脚本
外部链接规范
主流 Markdown 形式
[可读标题](https://example.com)
-
禁止裸 URL:阅读体验差,难以全文检索显示
-
可选标题别名:
[RFC 2119](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2119)
-
引用块格式(推荐)
> 来源: [维基百科·微积分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微积分)
引用段落
要素 | 说明 | 不合规示例 | 合规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显式来源 | 链接或内部引用必须在同一区块标明 | 只贴文字不注明出处 | > 来源: [[zettelkasten-method]] |
上下文摘要 | 引用内容前需 1-2 句解释 为何引用 | 裸链接堆砌 | > Zettelkasten 方法强调… |
二次加工 | 建议在引用后立即写批注,提升原创比例 | 无批注 | > 💡我的思考:… |
跨主题引用
-
检索意图明确
CTRL/CMD + O
打开目标笔记快速预览- 确认与当前主题 tag 不冲突
-
插入引用块
> 来源: [[10-formal-sciences/01-mathematics/calculus-overview#基本概念|基本概念]] > 微积分研究变化率与累积量…
-
补充 YAML
related
(自动或手动)related: - [[calculus-overview]]
最佳实践
### 1 何为深度工作
源起于 Cal Newport 的定义:
> 来源: [[理论/生产力/深度工作笔记#定义|定义]]
> 深度工作(Deep Work)是指…
> *💡我的洞见:在 AI 时代,深度专注更显稀缺。*
外部佐证:
> 来源: [MIT Study (2024)](https://doi.org/10.1145/XXXX)
> 对 2000 名知识工作者的实验表明…
---
相关笔记
- [[行为/专注习惯/focus-habits]]
- [[工具/时间管理/time-blocking]]
标签
标签的本质,是为知识内容赋予可横向组合的语义坐标。
在目录负责物理归档的前提下,标签承担着跨主题检索、自动化聚合与智能推荐的关键角色。一套语义清晰、层级合理、演进友好的标签语言,能够显著提升笔记系统的可发现性与长期适应性。
核心理念
- 语义清晰:每个标签都应明确表示主题或属性,而非目录位置。标签是内容的语义标记,不应混用物理归档概念,如用
#machine-learning
表示领域,而非#10-formal-sciences
。 - 层级有限:标签层级最多保留两级,避免出现无限嵌套导致混乱。层级关系仅用于必要的上位—下位概念,如
#project/active
。 - 一事一义:每个标签只表达一个维度,避免含混不清的泛用标签。禁止使用如
#todo
等模糊标签,任务管理应通过专用插件或状态字段完成。 - 演进与治理机制:标签体系不是一次性定义完毕,应随着知识库扩展定期审视、合并、废弃或新增,保持语义鲜明与适应性。
- 最小必要集:标签数量应控制在能被人脑识别和运用的范围内,优先少而清晰,而非多而分散,确保长期可维护性。
命名规则
为保证一致性与脚本兼容,建议标签命名遵循以下规范:
规则 | 要点 |
---|---|
全小写字母 | machine-learning |
短横线分词 | knowledge-management |
无空格 & 特符 | 禁用空格、& @ $ 等 |
不用 emoji | 保持纯文本 |
二级以斜杠切分 | #topic/data-science |
核心维度
维度 | 前缀范式 | 例子 | 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主题 | #topic/ | #topic/security #topic/docker | 跨学科聚合 |
类型 | #type/ | #type/article #type/cheatsheet | 文档形式、输出形态 |
状态 | #status/ | #status/draft #status/review | 仅在你不想用独立 status 字段时 |
项目 | #project/ | #project/obsidian-wiki | 多文件协作或时间绑定任务 |
扩展维度
维度 | 前缀范式 | 示例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扩展 | #ext/ | #ext/experimental #ext/temp-2025 | 临时性、实验性、待定性或短期标签 |
模板与自动化
模板与自动化的本质,是将高频认知劳动转化为可复用的流程资产。
它不仅提升效率,更保证了内容质量的稳定性与团队协作的一致性。在知识库体系中,模板和脚本构成了结构化生产与持续改进的基础设施,是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与智能化的关键要素。
核心理念
- 一致性优先:所有模板和脚本必须在命名、存放位置、字段定义上保持统一,确保任何成员使用相同输入都能得到一致输出,降低协作摩擦。
- 可追溯性保障:每一个模板与脚本都应记录作者、版本、用途等元数据,确保在出错或需要优化时能快速定位责任与修改依据。
- 自动化友好:所有模板需与 Templater、QuickAdd、Dataview 等核心插件兼容,脚本输出格式应保证可被后续流程解析,支持批量操作与持续改进。
- 最小耦合性:模板与脚本尽量保持独立与通用,避免与特定笔记或个人习惯高度耦合,以增强可移植性和团队复用性。
- 演进与复盘机制:模板和自动化脚本不是一劳永逸,需定期复盘其适配性、效率和易用性,根据反馈持续优化迭代。
目录结构
所有模板和脚本统一存放于:
90-obsidian/
├── templates/ # 模板
│ ├── daily.md
│ ├── weekly.md
│ ├── meeting.md
│ ├── reading.md
│ ├── project.md
│ └── proposal.md
├── script/ # 自动化脚本
│ ├── rename.js
│ ├── update-metadata.js
│ └── batch-move.py
├── marp/ # 幻灯片模板
└── icon/ # 图标资源
必备模板
模板类型 | 主要作用 |
---|---|
日报模板 | 记录每日行动、反思、重要事件,形成细颗粒度的行为数据积累 |
周报模板 | 总结本周进展与收获,规划下周目标,促进节奏与持续改进 |
读书模板 | 提炼书籍要点、个人见解与后续行动,沉淀系统化阅读资产 |
季报模板 | 战略性总结与方向调整,梳理季度目标达成情况 |
博客模板 | 支持结构化写作,输出对外内容,提升影响力 |
文档模板 | 记录和共享结构化资料,形成项目或知识的正式输出 |
生命周期
生命周期管理的本质,是把笔记视为持续演化的知识资产,而非一次性内容。
通过清晰的阶段划分、准入条件和流转标准,确保每条笔记在不同阶段都具备明确目标和时间约束,让知识始终处于最新、最优、最相关状态,避免沉没成本和陈旧信息的累积。
核心理念
- 演进视角:所有笔记都是不完整的假设集合,需要在捕获、验证、沉淀、更新的周期中不断演进,而非一次性定稿。
- 阶段明确:生命周期分为 Inbox、Draft、Review、Evergreen、Archive 五个阶段,每一阶段都有清晰的目标、准入条件和时限约束,避免状态混乱。
- 周期性复核:任何笔记都需要定期复查其有效性与适用性,防止过时即真理,尤其是 Evergreen 笔记需每 180 天至少复核一次。
- 可追溯与透明:每次状态变更都必须记录原因、执行人和时间,形成知识资产演化的完整轨迹,便于复盘与责任界定。
- 最小必要活跃集:知识库不是越多越好,只有符合当前任务和长期价值的内容才应保留在活跃区,过时或无效内容应归档封存,降低认知负担。
生命周期阶段
每条笔记从产生到封存,严格分为五个阶段,各阶段目标、进入条件、时限如下:
阶段 | 目标 / 定义 | 关键内容 / 进入条件 | 时限与触发条件 |
---|---|---|---|
Inbox | 捕获原始想法、资料,防止信息丢失 | 任何新内容都自动进入此状态,无需结构化内容;此阶段仅用于快速收集 | 无固定时限,但需在每周例行整理时清理 |
Draft | 初步成文,建立基础结构和内容骨架 | - 至少 30% 的主要内容 - 明确标题、摘要、关键词 - 作者确认笔记进入 Draft 状态 | 2 周内必须转入 Review,否则需重新评估重要性 |
Review | 内容完整但需验证、完善、核对 | - 已有完整内容 - 明确下一次复核日期( review_date ) - 指定复核人 - 状态标记为 Review | 超过 review_date 90 天未更新需提醒复核 |
Evergreen | 经验证长期有效、可复用、质量上乘 | - 内容准确、无重大遗漏 - 结构完整(摘要、关键词、引用齐全) - 最近 90 天内更新过 - 至少 2 条其他笔记引用此内容 - 负责人确认通过 | 定期(每 180 天)需重新审视其有效性与适用性 |
Archive | 历史或无效内容,封存备查,不再活跃 | - 不再活跃或已被合并/废弃 - 无需再更新 - 状态变更需说明原因 | 无固定时限,如需恢复需按撤销归档流程 |
状态流转规范
笔记状态必须遵循下列严格流程:
flowchart TD
A[Inbox 捕获原始内容]
B[Draft 初步成文]
C[Review 待验证]
D[Evergreen 长期有效]
E[Archive 封存]
A -->|开始整理| B
B -->|完成初稿| C
C -->|验证通过| D
C -->|不再活跃| E
C -->|需重大修改| B
D -->|定期复核/失效| C
D -->|主动封存| E
插件治理
插件治理的本质,是在自由扩展与可控演化之间取得平衡。
插件是 Obsidian 的创新引擎,也是第二大脑最敏感的依赖层:一旦无序引入、无限叠加,就会带来兼容性崩溃、安全风险和长期负债。治理的目标不是遏制创新,而是让创新在最小复杂性与最高可靠性框架下安全落地。
核心理念
- 插件即基础设施:任何插件一旦纳入核心工作流,就应视为关键基础设施,而非可随意替换的工具。
- 最小必需性:插件数量越多,复杂性与依赖性呈指数上升。优先使用原生功能和核心插件,避免功能重复或冗余。
- 分层信任模型: 不同插件应有不同的信任级别:一级:官方核心插件、二级:知名社区维护、活跃更新、三级:个人作者、实验性插件。不同级别决定验证深度与更新频率。
- 时间价值与依赖评估:所有插件都在价值 - 依赖 - 维护负担三轴上权衡。即便功能强大,如果依赖过深或作者已弃坑,需保留替代预案。
- 可逆性优先:没有完美的插件组合。任何配置都应支持快速回滚和最小损失切换,保障知识库在最坏情况下依然可用。
推荐插件
插件 | 用途 |
---|---|
Calendar | 日历视图 |
Excalidraw | 思维白板 |
Dataview | 数据查询 |
linter | Markdown 格式化 |
marp slides | 幻灯片生成 |
periodic-notes | 周期性笔记 |
Templater | 模板引擎 |
weread | 微信读书笔记同步 |
附件管理
附件管理的本质,是对笔记知识体系的资产治理,它不仅关乎存储有序,更关乎来源可溯、结构清晰、生命周期明确。
每一个附件,都是内容生态的一部分:它既是证据与上下文,也是潜在负债与风险。治理的目标,不是消灭冗余,而是在复杂性与可用性之间取得平衡,让所有附件都具备身份、路径、和生命轨迹。
核心理念
- 附件即知识资产:任何附件都是笔记系统的长期资产,而非临时文件。它们承载着证据、语境和可复用价值,必须被系统化治理。
- 可溯源性优先:附件命名、元数据、存放结构都应确保来源可查、用途可辨、关联清晰,避免日后出现孤儿文件。
- 最小依赖性:所有附件应尽量本地化存储,不依赖外链或专有协议。文件与笔记相互独立,增强系统迁移与长期可用性。
- 生命周期管理视角:附件应具备活跃—归档—清理全周期策略,避免存储膨胀和冗余堆积。
附件存放目录
附件统一置于 /91-attachments/
目录,并按类型分文件夹:
91-attachments/
├── audio/ # 音频文件
├── documents/ # 文档(PDF、Word等)
├── drawings/ # 绘图、流程图
├── images/ # 图片
├── videos/ # 视频
命名规范
<type>-<YYYYMMDD>-<slug>.<ext>
类型 | 前缀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图片 | img- | img-20250707-vault-overview.png |
音频 | audio- | audio-20250707-interview.m4a |
视频 | video- | video-20250707-demo.mp4 |
文档 | doc- | doc-20250707-governance.pdf |
绘图 | draw- | draw-20250707-architecture.svg |
Git LFS
Git 仓库可选择启用Git LFS,如下可参考 .gitattributes
示例:
*.png filter=lfs diff=lfs merge=lfs -text
*.mp4 filter=lfs diff=lfs merge=lfs -text
排版与风格
排版与 Markdown 风格的本质,是知识表达的规范化。
它既是对内容美学的约束,也是对未来迁移性、自动化处理、长期可维护性的保障。排版不是装饰,而是结构化认知的容器,良好的排版体系让笔记在跨平台、多工具流转时依旧清晰、准确、可解析。
核心理念
- 一致性优先:所有笔记遵循统一的排版规范,无论作者、主题或场景,风格都保持一致,避免因个人偏好导致阅读和维护成本上升。
- 可移植性保障:Markdown 仅使用通用语法,确保在各类渲染器(Obsidian、Typora、GitHub、静态博客)显示一致。除必要的 Admonition 外,禁止依赖 Obsidian 私有格式。
- 自动化友好:所有格式应满足自动化校验(如 Linter)和脚本解析要求,不产生语法错误或模糊表意,为后期批量处理与格式转换打下基础。
- 结构化优先于装饰:强调通过清晰的标题、列表、表格、引用来表达逻辑,而非纯粹视觉美化,保证长期可维护性和内容可演化。
- 最小惊讶原则:阅读者应能在任何笔记中预期相同的结构和格式,降低理解门槛,提升协作一致性。
版本控制
版本控制的本质,是为个人知识系统提供可验证的演化记录与安全冗余。
在分布式文件存储中,版本管理不仅防止意外丢失,更是协作、审计、和内容信任的基石。良好的版本治理让笔记的每一次修改都有迹可循、有据可查、可随时回滚,同时兼顾共享协作与私密安全。
核心理念
- 审计可追溯:所有内容变更都必须形成可审计的记录,确保每一次修改都能溯源至责任人和变更原因,支撑长期可信的知识演进。
- 分支清晰:不同工作流(功能开发、修复调整、发布同步)应在分支层面清晰隔离,避免内容冲突与错误覆盖,增强协作透明度。
- 最小权限原则:公共内容与私密内容分区存储、分区同步,确保权限最小化,敏感信息不被错误公开或传播。
- 自动化驱动:版本管理与同步流程应通过自动化工具驱动:提交前自动校验格式规范、自动备份到远程仓库、自动部署公开内容,降低人为操作失误。
- 冗余与可逆性:同步机制需确保多地冗余存储和快速回滚能力,任何版本都能在数分钟内恢复到历史状态,保障知识安全。
安全与隐私
安全与隐私的本质,是在开放性与保护性之间取得平衡,让知识既能自由流通,又不失去对敏感内容的控制权。
在第二大脑体系中,安全治理不仅仅是防止外泄,更是对内容可信性、合法合规性、长期可用性的系统性保障。良好的安全框架必须覆盖分级分类、加密存储、权限控制与审计记录,并形成可持续演进的治理机制。
核心理念
- 分级分类优先:所有内容先进行安全级别划分,再决定存储位置、加密方式和访问策略,避免一刀切导致安全过度或不足。
- 默认保守原则:未明确分类的内容一律视为
internal
,禁止默认公开,最大限度降低无意识泄露风险。 - 加密优先:对于
confidential
等敏感数据,先加密再存储或同步,确保即使外部存储泄漏也无法直接读取。 - 最小权限控制:仅对必要人员授权访问,分层分区配置权限,杜绝全库共享,避免权限膨胀。
- 可审计与可回溯:所有访问与变更操作都应具备日志记录,能够在事后审计、复查和责任认定,保障安全事件的可追溯性。